水泥顆粒的形狀和大小對水泥強度有顯著影響,主要體現在水化反應速度、收縮性及顆粒級配等方面。
以下是具體分析:
一、顆粒大小的影響?細度與早期強度?:顆粒越細,比表面積越大,水化反應越快且更完全,早期強度越高。但過細(如小于1μm)會導致需水量增加、澆筑性能下降,且浪費粉磨能量?。?合理粒徑范圍?:3–32μm的顆粒對28天強度起主要作用,其中3–16μm能提升熟料利用率?。大于32μm的顆粒水化率低,活性差;超過64μm時基本無強度貢獻?。
二、顆粒形狀的影響?形態系數與摩擦力?:圓度系數(∮)越高(近圓形),顆粒流動性越好但摩擦力減小;長條形或棒狀顆粒能增強顆粒間摩擦力,提升強度?。?生產中的形態控制?:研磨能力強的設備可提高圓度系數,國內水泥的∮普遍為0.60–0.63,需平衡流動性與強度需求?。
三、綜合優化建議?級配設計?:需混合不同粒徑顆粒(如3–16μm為主)以實現緊密堆積,減少孔隙?。?避免過細粉磨?:過細顆粒雖提高早期強度,但收縮大易開裂,且降低磨機產量、增加電耗?。